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办学十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拓展重点就业市场,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自2008年有本科毕业生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并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2013年被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授予“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高校”。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14年共有毕业生350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474 人,专科毕业生1026 人。截止2014年9月1日,全院毕业生总就业人数为3218人,平均就业率为91.94%。其中本科生就业人数为2278人,就业率为92.08%;专科生就业人数为940人,就业率为91.62%,就业率构成统计表见表1.1。
表1.1 毕业生就业率构成统计表(学历)
学历 | 就业率 | 其中 |
协议就业率 | 灵活就业率 | 升学出国率 | 自主创业率 |
合计 | 91.94% | 60.37% | 22.69% | 7.77% | 1.11% |
本科生毕业 | 92.08% | 59.22% | 22.03% | 9.58% | 1.25% |
专科生毕业 | 91.62% | 63.16% | 24.27% | 3.41% | 0.78% |
(一)就业流向
我院2014届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是企业就业,其次是升学出国,其中在企业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就业人数的84%以上,民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表1.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统计表(学历)
流向分类 | 占毕业生总就业人数% |
本科生 | 专科生 |
机关 | 0.53 | 0.74 |
事业 | 2.46 | 2.23 |
企业 | 国有企业 | 6.10 | 4.04 |
三资企业 | 4.08 | 7.13 |
民营企业 | 74.19 | 80.64 |
部队 | 0.04 | 0.21 |
升学出国 | 10.40 | 3.72 |
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 1.71 | 1.06 |
其他 | 0.48 | 0 |
注:表1.2为已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与表1.1所统计的全体毕业生的范畴不一样,所以升学出国和自主创业的数据不一致。
(二)地域流向
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析,统计标准为按地区划分和按省、直辖市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序划分。
表1.3 毕业生地域流向统计表(地区)
地区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合计 | 占就业总人数 % |
华北 | 97 | 10 | 107 | 3.33 |
东北 | 14 | 3 | 17 | 0.53 |
华东 | 421 | 79 | 500 | 15.60 |
华中 | 1379 | 708 | 2087 | 65.10 |
华南 | 260 | 126 | 386 | 12.04 |
西南 | 56 | 6 | 62 | 1.93 |
西北 | 39 | 8 | 47 | 1.47 |
注:出国12人未纳入就业地域流向统计
表1.4毕业生地域流向统计排名表(省、直辖市)
序号 | 省、市 | 本科 | 专科 | 合计 | 占就业总人数 % |
1 | 湖北 | 1346 | 703 | 2049 | 63.67 |
2 | 广东 | 228 | 126 | 354 | 11 |
3 | 浙江 | 144 | 20 | 164 | 5.1 |
4 | 江苏 | 114 | 33 | 147 | 4.57 |
5 | 上海 | 70 | 17 | 87 | 2.7 |
6 | 北京 | 42 | 8 | 50 | 1.55 |
总计 | 1944 | 907 | 2851 | 88.60 |
(三)行业流向
2014届毕业生的行业流向分类标准,采用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行业分类标准,经统计排序后形成表1.5。
表1.5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排序
单位行业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合计 | 占就业总人数 % |
制造业 | 389 | 191 | 580 | 18.02 |
建筑业 | 310 | 103 | 413 | 12.8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85 | 119 | 404 | 12.55 |
批发和零售业 | 169 | 103 | 272 | 8.45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09 | 82 | 191 | 5.94 |
教育 | 151 | 37 | 188 | 5.8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7 | 50 | 157 | 4.88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04 | 41 | 145 | 4.51 |
金融业 | 89 | 49 | 138 | 4.29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87 | 14 | 101 | 3.14 |
房地产业 | 70 | 24 | 94 | 2.9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70 | 19 | 89 | 2.77 |
其他 | 213 | 88 | 301 | 9.35 |
二、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十六字方针,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市场的开发和校企合作,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会,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直以“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工作重点,以提升工作质量和细化工作要求为保障,逐渐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立体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考核制与奖励制三项制度,保障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良性运转。
(二)实施“八大举措、三五工程”,形成完善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
学院实施“政策引导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资源帮助就业、创业推动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奖励刺激就业、领导联系就业”八大举措,全方位地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按照“三五工程”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即总支书记做到“五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政策到位;学工办主任抓好“五会”:系就业工作例会、院系两级招聘会、校友会、用人单位(家长)联谊会、毕业生座谈会;辅导员做到“五个一”:每天为毕业生提供一条就业信息、每周带领学生参加一次招聘会、每月跟踪一次学生(家长)、每季度分析一次就业工作情况、每半年总结一次就业工作。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院围绕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六模块”人才知识体系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方向”、“3+1”、“6+1+1”、“项目驱动”、“学科专业交叉”等特色培养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提高为原则,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根据专业教育进程,系统规划教学内容,努力打造各具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学院将把创业启蒙教育纳入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3、狠抓校企合作工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学院把校企合作工作纳入各系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制定了各专业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就业实习基地平台,开展与企业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建立企业订单就业班,引进企业科研项目和生产设备,开展企业冠名的各类专业技术竞赛活动。各系主动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市场需要,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学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打造校园就业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招聘服务
学院加大对武汉地区,特别是光谷地区 、东湖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的就业市场开拓,院系每周都要外出联系就业单位,开拓新的就业市场,武汉市就业市场的开拓成为就业工作新常态。根据毕业生就业流向,学院加强二级就业市场的开拓,积极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中心和行业协会,每年承接数场高质量的行业性和区域性专场招聘会。2014年,学院举办综合类大型招聘会、省外发达地区行业专场招聘会共10场,提供就业岗位11000多个,校园招聘会的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5、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就业工作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全体辅导员、就业中心老师均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并通过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持证上岗。就业服务中心每年组织开展3-4次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业务培训,内容涵盖国家和省市最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就业统计、毕业生派遣和就业核查工作要求等,不断强化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三、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分析
2014年6月底,就业服务中心利用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契机,组织开展了“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共有1401名毕业生参与网上问卷调查活动,其中有289人属于升学、参加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自主创业或未就业,不纳入本次就业调查的有效对象范围,其余1112名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有效。2014年7-8月,学院按照常规组织各系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活动,通过回访和电邮共回收应往届毕业生有效问卷1211份,回收企业有效问卷325份。通过对这两次调查活动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就业满意度
图3.1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统计

有效问卷1112份,在就业满意度专项调查中,选择“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有977人,占总人数的87.86%,选择“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有135人,占总人数的12.14%。说明我院毕业就业满意度达到87%以上。
(二)专业相关度
图3.2 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统计

在专业相关度调查中,选择“基本相关”的有429人,比例为39%;选择“相关”的有455人,比例为41%;选择“不相关”的有228人,比例为20%。说明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达80%。
(三)月收入
图3.3 毕业生就业的月收入统计

本次调查为2014届毕业生转正后的月收入,共有1112人参与。调查显示,月收入在2501-3000元区间的人数最多,其次是3001-3500元区间段,合计占比达57.7%。收入在3501元以上的毕业生占比为21.4%,收入低于2500元的毕业生占比为14%。其余少数毕业生因刚刚到企业报到或属于试用期阶段,对转正后的收入不详。
(四)就业渠道分析
图3.4 毕业生就业渠道统计

从2014届毕业生就业渠道统计可以看出,“亲戚朋友介绍”、“本校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是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的主要途径,合计比例为65.7%。“向用人单位招聘邮箱申请”、“登陆专业招聘网站搜索或参加网络招聘”、“参加周边高校的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另外重要途径,合计比例为28.8%。
(五)企业评价
2014年暑期,学院组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共回收用人单位有效问卷325份,在关于毕业生评价方面,问卷共设计了9个项目、5个级别的评价表,各项评价统计见表3.5。
表3.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统计表

通过对用人单位评价统计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判断。
1.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较高。在“总体满意度”项目中,共有319家单位给出“满意”、“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评价,有6家单位给出“比较不满意”的评价,说明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8%以上。
2.通过对各子项目的满意度量化分析,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满意度较高,超出其他子项目,说明我院毕业生在以上方面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
3.通过对各子项目的不满意度量化分析,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职场适应力”、“沟通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满意度较高,超出其他子项目。说明我们毕业生在以上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四、学院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毕业生就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根据用人单位招聘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结论来源于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需求分析,来源于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分析。
(一)就业市场的地位划分基本确立
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是湖北省(主要是武汉市),其次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再次为上海市和北京市(详见表1.4)。表明90后毕业生具有鲜明的就近就业的特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收入、就业政策、员工关怀、工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对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直辖市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地位,能为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这三大就业市场中,湖北省占绝对主导地位,珠三角和长三角有一席之地,直辖市所占份额相对较少。
(二)用人单位层次逐渐提高
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毕业生质量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很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招聘门槛在悄然下降。同时,由于人口红利的慢慢消失,引发社会用工供求关系逐渐转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将不断增多。根据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性质、需求岗位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的统计,并考察毕业生签约的单位发现,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层次不断提高,预计将会成为新趋势。
(三)供需比保持线性上升态势
由于学院的知名度上升,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得到认可,省内外用人单位通过各类形式向我院毕业生提供的需求信息不断增多,根据就业服务中心统计,毕业生与有效招聘岗位的供需比从过去的1:1、去年的1:3,提高到今年的1:4,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随着办学时间的增长,这种供需关系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上升,直至维持动态平衡状态。
(四)传统产业需求稳定,现代服务业需求上涨
从校园招聘会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岗位来看,机械、建筑、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稳定,同比小幅上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多;电商、物流、金融保险、内外贸和商业服务、汽车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需求上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可选择余地较大;营销类岗位供不应求。艺术设计类需求同比上升,但供需比相对较低,其余的经、管、文等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偏低。
(五)自主创业成为新趋势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学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自主创业成为更多毕业生的新选择。据统计,我院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多,比例从过去的0.06%提高到今年的1.11%,预计今后,自主创业将会成为更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出路。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教学的反馈
我院注重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从2010年开始,就业服务中心每年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撰写年度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为相关部门调整招生计划,开展专业预警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教学的反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1、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2014年4月,学院下发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关于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在全院形成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学院对社会发展需求不旺、招生和就业两难的专业,采取警示、暂缓或停止招生等措施。对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率未达到80%)、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并调减预警专业的招生计划。对连续3次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撤销该专业点。
2、参考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
学院根据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特别是武汉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我院各学科专业资源条件及特色优势,确定来年的招生专业(方向)和计划。
3、增加经济发达省市的招生计划
湖北是我院的生源大省,为减轻毕业生在生源地即武汉及湖北周边城市就业带来的压力,我院逐年下调湖北省的招生指标,尽量增加外部毕业生吸纳大省、经济强省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招生计划,该部分生源绝大部分会有回原籍就业的打算,有利于分散就业压力,让毕业生在自己希望的地区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加强专业动态调整,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013年11月学院下发了《关于探索专业调整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研通知》,明确了专业发展导向,即在稳定或压缩专业总规模的基础上,支持发展机械、汽车、土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优化发展电子信息、制药、物流、电商等学科专业,控制发展艺术、文学、经济管理类专业,限制压缩招生就业困难专业,使我院的专业结构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2、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方向
2014年暑期,为实现学院转型发展,学院组织开展了“湖北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主题调研。各系走访与专业联系较紧密的行业企业,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洽谈专业合作意向。同时,还调查从事专业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代表,了解校友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专业动手技能、创新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通过综合考虑各类信息和需求,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从而实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三)建立具有行业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以服务机械、汽车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等行业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立足湖北,面向全国。
1、建立以工为主、多学科融合的学科体系
学院经过十年应用型特色培养模式探索,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学科门类5个,其中工学专业17个,占51.52%;经济学专业1个,占3.03%;管理学专业7个,占21.21%;文学专业4个,占12.12%;艺术学专业4个,占12.12%。专业数量适宜,优势互补,结构基本合理。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模块化知识结构体系
学院牢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改变传统“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知识结构,实施“六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个性发展模块、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和综合教育模块)人才知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3+1”、“6+1+1”、“项目驱动”、“学科专业交叉”等特色培养改革。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学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以学科专业群共享平台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形成校内实验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涵盖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截止目前,已与武重集团、东风汽车、三江航天、江钻股份、人福医药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90余个,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9个,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