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由院长、书记、系部主任、教学行政办、学工办主任和毕业班辅导员组成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为了各个学院的标配。各级领导整合调动校内外资源,为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积极联系企业,推荐毕业生,开展校企合作,张晓东董事长引进软通动力公司,为信息学院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开展校企合作,郭彪校长引进天风证券公司,为商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信息学院王敏院长积极引进原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的优质企业,招收我校8名毕业生进入技术研发岗位工作,让我校信息学子与985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土建学院杨和礼院长经常带领青年教师走访用人单位,考察企业,洽谈校企合作事宜,为土建学子成长成才和就业发展提供宝贵机会。其他学院各级领导老师经常深入企业、深入招聘会现场,为推荐毕业生就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校在“八大举措”和“三五工程”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摸索,又陆续推出了很多针对实际、行之有效的就业促进办法。主要有:关键时点的就业促进计划、重点企业和爱心企业的就业安保(安置、保底)计划、论文指导老师就业联系制度、困难生的结对帮扶制度、晚点评与就业相结合办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周”计划等。
商学院开创经管类专业提前实习促就业的新举措。在大三学年结束之际,商学院提前准备了数十家用人单位,提供数百个岗位,共解决了2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实习,目前多数毕业生能留在用人单位直接就业。商学院、信息学院等都把毕业班晚点评与名企宣讲会相结合,有效解决专场宣讲会人气不足、招聘效果不佳的难题,提高了招聘活动的签约率。机电学院在学生返校准备毕业答辩期间,设立未就业毕业生QQ群,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发送招聘信息,求职成功后学生可主动退群,该方法为毕业生营造出积极求职的氛围,增强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在毕业生离校前两周,机电学院专门为毕业生设立“就业周”,全院师生齐动员,联系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和爱心企业,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贴心化服务,确保学生毕业前能手握一份工作,舒心离校,这些措施成功解决了25名机电学子的就业难题。汽车学院在毕业班辅导员中途辞职的不利局面下,学工办主任张勇老师迅速接管毕业班,确保了就业工作的正常收尾。其他学院也通过开发家长和校友会资源,为毕业生开展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吸纳等作用,多渠道解决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各类疑难问题。我校的专职教师队伍也成功推荐74名毕业生实现批量就业。
三、校园招聘量质齐升
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迎来持续增长,用人单位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随着我校专业特色在社会上的影响持续增强,IT信息、跨境电商、机械制造、建筑交通、生物制药、机器人和新能源等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不断来我校举办招聘活动。由于我校严把质量关,基本上参加大型招聘会的企业按照3选1的机会获得参会资质,大型央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国内500强企业在招聘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校园招聘会质量明显提升。在我校与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两场大型招聘会上,厅领导走访我校招聘现场后,对参会单位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校共举办大中型招聘会8场,专场招聘会190场,参加校园招聘的单位数量为832家,提供岗位数量30059个,供需比达到1:12.07。信息学院、商学院和制药学院也分别举办了行业专场招聘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新局面。
四、响应号召服务基层
我校2018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面向基层就业,踊跃参加各类国家和地方就业项目,彰显了毕业生们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家国情怀。今年我校大学生征兵入伍人数超过上级计划的50%以上,达到了79人,其中毕业生入伍有7人。毕业生参加援疆援藏项目有4人,他们选择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边疆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参加三支一扶、农村教师和选调生的毕业生共有15人,他们志愿扎根城乡基层,为当地的公共和教育事业发挥所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有44人,共注册公司24家,累计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66个。我校毕业生积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行为,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主旋律,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进一步传播了学校的美誉度。
五、信息服务不断提升
我校积极与省教育厅合作,不断推动就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我校是首批签约安装高校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的学校,在我校的建议和推广下,该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签约的学校越来越多。今年9月份,省教育厅按计划开发该平台的网上签约系统,我校被选定为7所试点高校之一,民办高校仅此一家,率先在2019届毕业生中试运行湖北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系统。这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在就业管理、就业信息化和就业统计工作等方面综合业务水平高度认可的体现。
我校通过建设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把就业网站、就业APP和就业微信与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对接,把我校的校园招聘、就业进展工作与省教育厅开发的全省高校系统进行实时联通,极大解决了就业信息孤岛的难题,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精准匹配,提供了毕业生求职就业全流程的智能化服务。
六、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校企合作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据统计,2018年学校共新增校企合作基地41家,基地总数累计228多家。各学院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共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018年我校与汉龙汽车、中国平安、药明康德、九州通、软通动力、华南建设、武汉天常乐、广东新航线、佛山顺达电脑、昆山若宇检具等单位合办的就业订单班呈现井喷之势,为企业定制培养了约500多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制药学院毕业生提前一年全部落实就业岗位。我校的企业订单班从过去的解决毕业生就业岗位提升到现在的以技术含量高、薪酬收入高、工作稳定性强为标准的层面上来。
七、就业帮扶卓有成效
我校时刻关心困难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下发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就业困难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办法》,发动全校优秀教师和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各学院制订就业困难生的帮扶计划,为困难生建立档案,落实结对老师。结对老师定期与困难生谈心指导,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修改简历,带领他们外出参加招聘会,优先推荐适合岗位等。据统计,我校2018届毕业生属于就业困难的共有152人,通过学院领导老师的精准帮扶,共解决130人的就业问题,比例达85.5%。
八、人才培养实现联动
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各学院在教务处和学工处的指导下,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参与教学工作研讨、就业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回访、就业数据分析等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研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建立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制度,把就业与教学、招生等部门进行联动,从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校友对学校的建议等方面反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九、就业核查扎实有效
我校的就业统计工作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经过连续两年的就业免检,我校是否还能经得起上级的严格核查是校领导重点关心的一项工作。今年以来,就业服务中心多次强调就业核查工作,加强对就业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研究和完善暑期就业核查的各项细节。针对上级部门采取短信核查的新方式,信息工程学院利用专业优势,迅速开发了相应的短信核查系统,实施以后效果非常理想,各学院纷纷予以采用。经过学院和就业中心组织的层层检查,我校今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再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级核查。据了解,我校本次所抽查的1059名毕业生中,短信发送成功率为96.69%,排名全省高校第14位,就业属实率为98.50%,排名全省高校第2位,就业异动率为1.36%,排名全省高校第3位。我校的就业统计工作已经不仅领先于省内民办高校,更站在了全省128所高校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