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反应,强化就业战时状态的统筹部署
新冠疫情发生前,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发生后,线下招聘会全部取消,毕业生居家求职,返校时间一再推迟,就业进展一度停滞不前,各学院面临极大压力。学校及时召开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判形势,出台举措,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一是正确研判,合理调整就业工作目标。学校参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结合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大幅下调2020年就业工作的预期目标,为学院缓解压力,鼓励全体就业教师轻装上阵,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实做仔细,把就业统计工作做实做规范。
二是出台政策,强化就业激励机制。开年以来,我校下发的一号文件和二号文件都是关于就业工作。分别是《关于开展“百日冲刺,就业有我”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的通知》〔武华校学(1)号〕、《关于印发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武华校学(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责任,激发全校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是打造平台,畅通网络招聘服务。学校与智联招聘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疫情期间免费为我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网络招聘活动。从2月28日开始,我校网络招聘会和空中宣讲会蓬勃开展,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后劲。
四是全力以赴,推动就业工作进展。从2月1日起,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总支秘书及毕业班辅导员居家办公,疫情稳定后遂提前返校正式上班。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分别下发了《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致2020届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非常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疫情期间,就业服务中心每周召集各学院总支秘书(学工办主任)召开网络视频工作会议,第一时间传达落实教育部、省、市各项就业政策。各学院汇报毕业生就业进展,分析形势,互相交流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方法措施。
二、广开渠道,发挥政策性就业的吸纳作用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就业项目和政策的背景下,有效利用好这些红利,最大化的实现毕业生的就业,是我们积极引导和重点落实的工作。
一是征兵工作取得新突破。2020年毕业生走兵有40人,占比37%,征兵入伍的年级结构更加合理。
二是连续保持西藏专项招聘的记录。我校连续三年为西藏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边疆的公务员队伍,参与基层管理工作。
三是基层就业形成规模。今年一共有9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超过近五年之和。另外,选调生、三支一扶和农村教师均有毕业生参加。据统计,我校有70%的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这些都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学成报国、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彰显了我校坚持立德树人、育才为国的办学使命。
三、未雨绸缪,开创网上就业服务的大市场
近年来,我校加大就业信息化的建设,打造智慧就业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不打烊的招聘服务,实现校园招聘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一是“云签约”成为全省样板工程。我校自2018年成为湖北上网上签约试点高校以来,全校统一思想认识,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网上签约试点工作。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人员业务能力培训,网上签约试点工作已成为全省样板工程,并向全省高校推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网上签约成为就业工作的助推器,据不完全统计,2020届毕业生网上签约率达到65%,制药学院网上签约率高达90%。
二是“云招聘”成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疫情发生后,我们一方面主动联系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智预才网、湖北人力资源中心等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签署云招聘平台合作协议,全面启动我校的云招聘服务。同时,我校还积极组织毕业生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参加省内外政府部门举办的网络招聘活动。
今年以来,我校共组织线上招聘会109场,其中网络双选会8场,空中宣讲会101场。共有1529家企业参加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发布招聘公告1523条,为2020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1000余个。我校与江南大学共同开展线上招聘活动15次,招聘单位880家,提供就业岗位18000余个。经过登录云招聘平台查看统计数据,不少毕业生网上投递简历每人超过数百份,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三是“云服务”成为学院就业工作新方式。各学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群、QQ群、钉钉群来开展招聘活动,宣传发布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在抗击疫情、“稳就业”、“保就业”的最紧要关头,我校全体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每天转发招聘信息,手机集体刷屏,成为“最难就业季”最温馨最深刻的记忆。
四、整合资源,构建就业指导教育的大讲堂
为了纾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求职,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是把国家的就业指导资源利用好。各学院组织毕业生定期收看教育部每周推出的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聆听专家们的求职就业建议,学习网络求职的相关技巧。
二是举办专场就业指导直播讲座。3月27日,就业服务中心邀请宁波银亿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宁波市人力资源经理协会副秘书长潘彤为毕业生做了一场“梦在心里、路在脚下”的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讲座,参加收看的毕业生达380多人次。信息工程学院在今年2月23日启动的院长直播课,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青年教师们化身“主播”,定期与毕业生谈疫情、谈利用网络求职的必要性、指导毕业生如何从容应对当前形势的挑战。为毕业生在疫情期间稳定军心,正确求职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三是聚合社会资源指导毕业生就业。学校先后组织毕业生参加当代教育集团、智联招聘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公务员校友、江南大学等单位组织的各类线上就业指导讲座20余场,大力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四是组织就业指导网上教学活动。就业服务中心带领就业指导课程组14名老师,组织老师们开展线上备课,掌握网络授课技巧,在中国大学MOCC平台上进行了三门课程资源的异步SPOC改造,对全校2017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线上教学。
五、重点突破,深化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是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重要内容。我校把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帮扶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专项政策。学校不断完善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文件,2020年4月我校进一步出台“百日冲刺,就业有我”的帮扶文件,安排职能部门对接学院、行政人员与毕业生结对,提供百日就业精准服务,共同发力“稳就业”和“保就业”。据统计,2020年学校职能部门共计为学院落实105名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二是专项计划。学校针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在校内征集一批辅助性岗位,提供给毕业生作为正式签约前的过渡性岗位,解决毕业生的一时之需。
三是专场招聘。学校共组织2020届建档立卡困难毕业生参加浙江湖州市、丽水市跨省专场招聘会,参加宜昌市、温州市组团来武汉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参加教育部举办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建档立卡毕业生的网络专场招聘会,以及学校举办的未就业毕业生网络专场招聘会等。
四是专人帮扶。学院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我校2020届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251人,截止目前,共计有207人顺利就业,就业帮扶成功率为82.50%。
五是专项资金。学校会同政府部门,为2020届2849名毕业生申报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共发放帮扶资金398.86万元。